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2016年11月24日08:31:31 发表评论
摘要

昆明的顺城、桃源、金星,丽江的寨后等社区,已经成为在全国都叫得响的社区民族工作品牌和亮点,这些都是云南对社区民族工作这篇刚破题的“大文章”的深刻解读和有益探索。

广告也精彩

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城市民族工作的云南剪影
  核心速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在云南,干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民族因素。民族工作放到哪里都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近年来,从边疆、农村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同胞越来越多。无论是户籍少数民族人口,还是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学习生活,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社区。社区成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城市民族工作的成败,在社区这个“神经末梢”可以得到直接检验,起到“一叶知秋”的效果。

而城市结构、文化的多元化,无疑又增加了城市民族工作的困难和不确定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民族工作,云南所做的只有四个字:细处着手。本报记者从昆明市的几个社区里,撷取到了一些彰显云南城市民族工作特色的亮点和细节。

金星百家宴 和谐邻里情

今年中秋节前夕。已经搬离昆明市盘龙区金星社区7年的彝族大妈夏桂仙顶着热辣辣的“秋老虎”又回到了这里,亲亲热热的和姐妹们说说笑笑,等着民族团结“百家宴”开席。

昆明市盘龙区金星社区的民族团结“百家宴”,已经摆了五年了。每到金秋,月饼香甜的味道在大街小巷飘荡,金星社区的居民们也开始期待一场美食盛宴——“百家宴”的到来。你家做个傣味毛豆,我家出个酸蚂蚁,在民族广场摆上桌子,一个社区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抄上碗筷,热热闹闹尝尝美食,说说笑笑拉拉家常,感情才会越来越深。夏桂仙说:“就像一家人一样。”

夏桂仙说:“一家出几个菜,互相尝尝手艺,就像一家人一样。我搬走了7年了,但还是天天往这边跑,就是因为这种感情难舍难分。”

傣家的酸蚂蚁、毛豆、过手米线,拉祜族的炖土鸡,白族的乳扇……各民族美食一上桌,姑娘们放下矜持大啖美食,小伙子举着烧烤大口咀嚼,大爷大妈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孩子们打打闹闹,边吃边玩。一碗碗美味佳肴捧上来,一张张方桌接连摆下去,一双双筷子交错飞舞,一颗颗心在欢声笑语中互相贴近。每年的金秋时节,金星社区以美食为媒,串联起各民族团圆一家亲的美好情感。

社区回族居民黄树芬告诉记者,社区里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党支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社区每栋楼选了楼长,楼长们需要定期走访,了解居民的生活,发现矛盾即是介入调解。居民的诉求也可以向楼长反应,楼长向上汇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做,让很多问题在微小时就得到解决,邻里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金星社区也越来越好。社区里居住的28个民族,不论哪个民族有节日都 邀请其他民族一起过,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局面。

“我们可是全国的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各级领导都来考察过,连内蒙古的社区都跑来学习过。你说我们能不好好干,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吗?” 黄树芬骄傲地说,在自己的小家里,也努力教育子女,搞好家庭文明气氛。在她心里,示范社区的建设是关乎每一个居民的大事。

用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的话说,是把民族工作融合于社区工作中。“我们社区89个楼长中,就有12名是少数民族。民族工作本身也是社区工作重要的一部分。社区组织各种活动,其实是搭建了平台,供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展示他们的服饰、饮食等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大家谁也离不开谁。”

袖珍博物馆 装满民族情

傣族象脚鼓、彝族过山号、苗族芦笙、少数民族民间的纺车、服饰……

一间小小的社区袖珍民族博物馆里,容纳了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数件音乐、文化、生活等物品,还有近百幅反映各少数民族生活、劳作的照片。

“如今,居住在昆明市盘龙区桃源社区的15个少数民族的群众,不用出社区,就能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和熟悉的民族气息。这间小小的博物馆,也成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家’。”

在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办事处桃源社区成立的云南首家社区袖珍民族博物馆,开拓了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新思路,也凝聚了社区内各少数民族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

博物馆只有10平方米大小,传统实物有剪纸、甲马、瓦猫、布扎、彩扎、雕刻、民族服饰等,还有民族乐器、民间小调、民间故事、谚语等口述文学。

目前,博物馆内还分设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综合陈列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放映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传习所。

“桃源社区有人口9000多人,少数民族群众不是太多,也只有500人左右,但民族成分比较多,有拉祜族、傣族等15个民族。” 桃源社区党委书记谢丽梅说,在社区博物馆的筹建中,社区两委成员也更多地了解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习俗,增加了为民族群众服务的知识。

据了解,2012年桃源社区两委为更好地利用少数民族之家建立一个平台,让大家不出社区,就能感受到各民族的气氛,真正将各民族的群众凝聚在社区周围,就萌生了建立社区民族博物馆的想法。

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知道要建博物馆的消息后,都踊跃支持。傣族菜馆将他们平时庆贺用的象脚鼓摆到了博物馆,还捐献了两套傣族服饰。其他民族群众,也将自己本民族的代表物品捐献给了博物馆。

谢丽梅说,在走村串户的筹集过程中,不少民族村寨的群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少群众表示,这些老旧物品如果能摆进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你们就拿去吧,我们不要钱。

“通过社区民族博物馆,我们不但看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民族认同感;还结识了不少居住在社区的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很多人还成了朋友,在生活和工作中互相帮助。”社区内不少群众表示。

谢丽梅介绍,社区和谐家园和少数民族之家建立后,对和谐家园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落实。除了健身房、科普馆、托老所等,还组织辖区内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语言、维权、法律和电脑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都市生活。同时,社区还建立了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室和谈心室。

“社区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什么矛盾和不开心的事,都愿意到居委会找‘娘家人’谈谈,化解了不少纠纷,加快了社区各民族的和谐建设。”

官渡幼儿园 育满团结花

随着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理念相继问世,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载体,受到了空前重视。

在官渡区幼儿园溜达一圈,遍布全园室内外的68幅民间文化环保教育主题墙画让人赏心悦目,2000多件环保材料和民族民间器物组成了9条民俗文化走廊,这些都是老师们带领着幼儿和家长一起不断创新、精心设计的。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官渡区幼儿园作为关上中心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融入到了日常教育当中。在课上课下,精选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吃、穿、住、歌、舞、画、摄影、旅游为教育题材,在孩子们处于接受外界事物能力很强的成长阶段,让他们接受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团结友爱意识。

在教师的眼中,官渡区幼儿园既是一座民俗博物馆还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本大教科书,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活态代际传承环境的同时,更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从认识到理解,从喜爱到自信。

一个个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和谐的镜头和场景,就是我省城市民族工作的鲜活样本和典型缩影。

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民族工作,使各族群众的困难得到了解决,使民族工作延展到各族群众中,延展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

据了解,自2010年在昆明5个主城区开展试点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全省129个县(市、区)也都在县城创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模范带动作用。其中,昆明市盘龙区金星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并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办事处陡坡社区、云南民族中学等单位还上榜了模范集体名单。

近年来,我省还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民族工作的思路:即坚持社区民族工作社会化原则,以社区常住少数民族、社区流动少数民族和社区失地少数民族三大群体为工作重点对象,以构建和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重要内容,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努力把社区建设成各族群众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通过我省各州市的精心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优秀社区正在形成,比如昆明的顺城、桃源、金星,丽江的寨后等社区,已经成为在全国都叫得响的社区民族工作品牌和亮点,这些都是云南对社区民族工作这篇刚破题的“大文章”的深刻解读和有益探索。

将一切民族工作从细处做起,将一切问题化解于细处。而如此的民族工作更推进了城市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在云南,民族团结之光,处处均在闪现,处处彰显着云南特色。

 

(编辑:俞虹)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weinxin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