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大金花”

2017年1月9日12:00:01 发表评论
广告也精彩

文/阿前文 李艳娟

大理巍山,南诏镇大水沟街,有个不显眼却远近闻名的民族服饰缝纫店——“巍山县兴花民族文化传承服务部”,专门从事彝族传统服饰加工制作。

店老板,茶兴花,小名金花,54岁。每天在店里忙碌着,想起自己三十余载巧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金花每天乐得合不拢嘴。

1983年腊月。高山上的一朵“金花”嫁到了漾江边攀枝花盛开的山脚小村。“山顶有花山脚香,山脚有水山头凉”。一首彝家山歌,一唱就是一辈子,一台做嫁妆的蝴蝶牌缝纫机,金花一踩就是30多年。

古城“大金花”

金花开心地说:“我们家爷爷带孙女需要花钱,奶奶带孙女只需要一块布,一套针线,一个草墩,就可以开心一天。”

金花从小爱缝针线,自小在娘家就会做很多针线活。朝思暮想,总盼望日后有一台缝纫机。结婚那年,最高兴和幸福的事,就是丈夫兑现了承诺,通过向朋友赊欠,买回来一台蝴蝶牌脚踏缝纫机。

虽然家庭很困难,日子过得艰苦,但金花用一双巧手把日子过得很甜。白天忙农活,晚上踩缝纫机,两个听话的孩子一边帮她拉布,一边听着妈妈讲过去的生活。日子就在缝纫机的嗒嗒声中一天天过去。

女儿长大后回忆:“ 6岁那年,小孩子都流行穿背带裤。我也想要,但又不敢要父母买。细心的妈妈似乎发现了。一天,妈妈带我去选布料,说给我缝制背带裤。虽然心里很不相信妈妈能缝出来,但还是高兴地选了。两天后,我穿上妈妈亲手缝制的新款背带裤,和其他孩子买的几乎一样的款式,而我的颜色和布料确是独一无二。那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会缝纫的妈妈的伟大。”

古城“大金花”

金花和孙女一起缝针线。

后来金花全家从攀枝花盛开的黑惠江边搬到了巍山县城。勤劳能干的金花承包过餐厅、茶室歌厅,一次次闯出属于自己的路,最终金花选择用伴随自己30多年的缝纫手艺开起缝纫店,专门缝制彝族传统服饰。

小小缝纫店开在巍山的古街上,金花缝制的一套套彝族服装也像一朵朵璀璨靓丽的花朵开在了巍山古城的时光里。

近年来,大理州各地会举行各种民族服饰展演比赛和周年庆祝活动,彝族歌舞文化和服饰文化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场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戴彝族服饰。

为了缝制出更精美的服饰,金花不仅延续着祖辈传授的手艺,还不断摸索钻研,缝了不合适又拆线,拆了又重新修改缝制。因为喜爱,金花做工严谨,衣领不合适一寸,一定改,肩膀大小一寸,重新缝。就这样,古城里精美靓丽的彝族服装大多出自金花之手。

古城“大金花”

身着金花缝制的彝族服饰的小女孩

更让金花开心的是,缝纫的爱好似乎遗传给了孙女。孙女喜欢各种漂亮的民族服装、服饰,一旦穿戴上就哭喊着不准脱掉。孙女这么喜欢,让金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我们家爷爷带孙女需要花钱,奶奶带孙女只需要一块布,一套针线,一个草墩,就可以开心一天。”

看着巍山古街上,一个个穿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彝族服装奔跑玩耍的孩童,金花觉得每次踩响缝纫机,那“嗒、嗒、嗒”的声音就是自己心里快乐又满足的音乐。

古城“大金花”

金花缝制的彝族服饰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如今,金花虽然年纪渐大,视力减弱,颈椎腰椎增生严重,但她闲不下来,每到节庆或出演,她经常帮助表演者穿戴衣服,一套服装从帽子到鞋子有七八种,很多人都不会穿或穿戴不整齐,都是她亲自去帮忙穿戴。看到自己亲手缝制的民族服装穿戴在别人身上,美丽灿烂,金花就充满了幸福感。

在巍山古城里,活跃着一群像金花一样爱好彝族打歌、爱穿彝族服装的彝族“金花”。因为金花年纪稍大,所以大家都称她为“大金花”。曾经在江边迎风绽放的 “大金花”,如今依然绚丽地开放在古城里。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weinxin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