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日益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城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各省区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做法、新经验,大力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实践创新,让各族群众用心浇灌的团结进步之花吐露芬芳、结出硕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日报、广西日报、浙江日报、湖北日报联动,派出记者深入城市社区采访,挖掘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家园的生动故事,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言献策。
云南昆明市小坝社区
打造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温馨家园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初春的清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民族团结广场上,来自各行各业的200余名社区居民整齐列队,面朝复刻版民族团结誓词碑郑重宣誓。
升国旗唱国歌、重温民族团结誓词、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是小坝社区各族群众每周一上午的自觉行动。
在社区“温馨之家”牌匾下,各族群众工作、生活照片墙上镶嵌的“家”字格外引人注目。“在小坝社区3万多名居民中,聚居着汉族、彝族、傣族、白族等20余个民族。”小坝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社区围绕传统中国文化记忆,以“家”为主题,把社区划分为“回忆之家”“团结之家”“服务之家”等六大区域,将社区打造成为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
通过“回忆之家”展示居民收藏的老物件,唤醒乡愁记忆;借助“团结之家”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传播各民族特色文化……社区一站式大厅还增设了民族政策法规服务窗口,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劳动技能培训、社区医疗、法规政策宣讲等服务。
“无论什么民族的群众,来到小坝社区,就是我们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苏琼芬介绍,一直以来,社区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将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活动始终,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小坝社区于2021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居民们陆续端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拿手菜”到达现场,大家欣赏着歌舞表演、品尝着家常菜、话着家常……这是麻线营小区团结邻里庭院中开展邻里宴活动的一幕。由居民们自己组织的邻里宴格外热闹,让庭院中的所有居民感受到了别样的亲情。
“我们小坝社区各族群众相亲相爱在一起,大家通过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交往交流交融,像亲人一样,工作、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很幸福。”退休老党员、彝族居民石林舸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在日常服务中,小坝社区心系群众、为民谋利,借助“石榴花开幸福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开展慰问孤寡老人、资助困难大学生、慰问市政环卫工人等活动,为社区各类困难人群提供帮扶,不让社区任何一位家庭成员“掉队”,大家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云南日报记者 李正雄)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龙珊:
积极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环境
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城市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首先,要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其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视丰富群众性活动、重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重视引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次,要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推动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推动由“居住嵌入”向“文化嵌入”“心理嵌入”等全方位嵌入转变,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云南日报记者 李正雄 整理)
浙江丽水市大坪社区
“城乡共治”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阳春三月,青山环抱中的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在啾啾鸟鸣声中醒来。
步入社区,公寓式住房鳞次栉比,商业街区人来人往,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民族广场长柱上绘着各族图腾,萌版民族动漫IP错落有致,处处点缀着民族风情。
大坪社区是云和县最大的下山转移安置小区,来自崇头镇、雾溪畲族乡等10多个乡镇(街道)的4900余位易地搬迁农民在这里安家落户,汉族、畲族、水族、佤族、侗族、拉祜族、布依族、傈僳族8个民族740余位居民在此汇聚,陆续成了“新居民”。
“作为多民族融合的现代化社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交织,存在融入难、管理难、就业难等多重挑战。”白龙山街道统战委员吴卉告诉记者,街道联合雾溪乡、崇头镇,探索推行街乡组织联建、党建活动联办、治理要事联商、党员队伍联管、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四微”窗口建设等“街乡共治”基层治理模式,打造“街乡共富”石榴红家园,让少数民族群众留得住、融得入、能发展。
在社区“街乡共治”城市民族工作“微服务”窗口,社区干部项奕博和同事一早就忙开了。“这几天,居民办理得最多的就是养老认证、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补助事项。社区完善街乡同等待遇政策,保证进城居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在继续享受原农村政策补贴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标准的社会救济、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等政策。”项奕博说,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保、医保等40多项社会事务,不出社区就能轻松办理。
社区“幸福学堂”的墙上,是一张张少数民族孩子灿烂的笑脸。“我小孩平时在城里上学,一到假期,可以在这里免费上各种兴趣课程。”39岁的拉祜族居民娜拉笑着说。
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社区还建立了大坪就业服务中心,内设电子商务中心、来料加工技能培训中心等。由畲族居民蓝伟红担任经纪人的“左邻右舍”来料加工点,年收入超10万元。
“我们还成立了大坪民族同心共建会、石榴红志愿服务队,设置街乡共议堂,邀请少数民族同胞特别是乡贤代表进网格,共商共建社区事务,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该社区党委书记毛少岳说道。
傍晚时分,民族广场格外热闹。“95后”傈僳族姑娘雀玉英正拉着水族、侗族女同胞一起排练妇女节特色歌舞节目。歌舞翩跹中,民族团结之花盛放。
(浙江日报记者 邬敏 县委报道组 陈雅雯 通讯员 张巍)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蓝景芬:
聚焦“三个着力”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聚居着汉、畲、苗、彝族等29个民族。近年来,景宁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三个着力”,深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着力完善机制促共识。近年来,景宁县相继出台《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的实施意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年行动方案》等,强化宣传教育,上下协同、共谋发展,精心绘就民族共识“同心圆”。
着力重塑动能促共富。景宁县深入实施“大搬快聚”,推动产业和人口双重集聚,依托民族创业园、畲味共富工坊等,各民族群众拓宽了致富之路,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共建共享中提升了幸福感,有力打造民族共富“加速器”。
着力创新载体促共融。围绕“细胞工程”,景宁县创建“石榴红”家园、驿站等平台,承办省民运会、微党课巡回宣讲等活动,搭建“中国畲乡三月三”“畲族忠勇文化艺术汇演”等文化平台,创作了《千年山哈》《畲娘》《畲山黎明》等文艺作品,奋力谱写民族共融“交响曲”。
(浙江日报记者 邬敏、县委报道组 徐丽雅 整理)
广西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
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温暖的家
“我在中华中路社区住了30多年,平时大家对我很照顾,今天免费为大家服务。”64岁的唐善能是一位朴实的汉族大姐,平时在南铁茉莉苑小区摆摊修鞋修伞,听说社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她便踊跃报名参加。
3月5日,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举行“绿城闪耀志愿红 文明实践学雷锋”——2023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当天,共有壮、汉、苗、维吾尔等10多个民族的干部群众300多人参加,社区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为居民们提供法律咨询、义诊、理发、修鞋、修理电器等免费服务。
中华中路社区毗邻南宁火车站,人口1.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在这个社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已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谢华娟是个热心肠的壮族大姐,为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她牵头创办了“谢大姐暖心屋”。“我想租一个铺面”“我想要一盒彩色笔”“我想要一个新书包”……在“谢大姐暖心屋”的墙上,贴着一张张群众写下的微心愿字条。“暖心屋不设门,24小时敞开,群众随时都可以来。他们留下微心愿,社区就帮他们完成。”在社区的带动下,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成为了社区志愿者,共居、共事、共乐蔚然成风。
为了帮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融入城市,谢华娟整合辖区资源,开展“结对共建”帮扶服务。中国铁路南宁局广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社区免费提供500多平方米场地打造“民族之家”,搭建社区办公、学习培训、文娱活动平台。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兴来、留得住、有发展、过得好,希望社区成为他们温暖的家。”一直以来,谢华娟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贯彻到社区工作中,定期组织举办烹饪、电焊、修理、装潢、家政和理发等技能培训班,帮助开店或设立临时摊位,为辖区各族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感谢谢书记和壮族兄弟的帮助。”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小伙米卡米力•买吐送说,他在社区民族创业街开了一家新疆烤馕店,疫情期间生意受到影响,谢华娟及时帮忙协调出租方减免租金。南宁盛都有限公司中华路商铺项目部负责人曾戈是一位壮族同胞,了解到维吾尔族兄弟的难处后,为米卡米力•买吐送减免了4万多元租金。“我们是少数民族创业街,对少数民族兄弟要格外关照,大家携手共渡难关。”曾戈说。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我们社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谢华娟说。
(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河池市商务局局长欧彦伶:
把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要把促进新时代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
首先,要抓好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注重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其次,要切实解决好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期盼,以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后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提高城市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此外,还应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城市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在公共场所打造民族文化展示角,开展节庆民俗活动,建设好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的“精神家园”。
(广西日报记者 王春楠 整理)
湖北武汉市起义门社区
齐唱同心曲 共绘同心圆
“各位学员,湖北省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基地2023年上学期课程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3月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的“红石榴学堂”,随着社区党委书记魏玉萍话音刚落,学堂内响起一片掌声。
培训班现场,来自武汉市各区的30多名各民族学员正免费学习普通话。课间休息时,一位在武汉经商的维吾尔族青年高兴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享受免费的普通话培训。学好了普通话,在武汉做生意、办事就方便多了!”
近两年来,起义门社区在省、市、区各级的指导和帮助下,精心组织基地培训工作,共免费授课200余场,服务各民族学员5000余人次,还依托培训班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100多场次,受到参训学员的广泛好评。
起义门社区有居民2200多户47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125户251人。社区以“民族团结之家”为中心,辐射带动建立起“石榴亭”“民族文化长廊”“幸福驿站”“文明书屋”,建设“幸福起义门”特色文化圈;持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邻里互助、结对帮扶、法律援助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你看,这张照片是各族群众一起做凤梨酥,这张照片是我们一起包包子,各族群众其乐融融,民族团结一家亲……”走进起义门社区,社区党委副书记谢丹热情地向记者讲述着活动照片墙上每张影像背后的故事。
在活动照片墙的众多影像当中,记者看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就是来武汉经商的维吾尔族姑娘古力加马力。2012年,刚到武汉的古力加马力打算租门面经商,因不会说普通话,与房东沟通困难,她便到起义门社区求助。魏玉萍二话没说,丢下热乎乎的饭菜立即赶到现场,帮助古力加马力成功租下门面。
后来,社区承办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基地,古力加马力有了免费学习普通话的好地方。古力加马力的普通话越说越好,她的新疆丝绸之路烧烤店生意也越做越好,还开起了分店。
怀着对社区党委的感激之情,古力加马力积极参加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志愿帮扶工作。每逢节日,古力加马力都会给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捎来她店里的特色美食——新疆的馕和羊肉串,社区工作人员也会邀请她一起品尝粽子等美食。
“对于各民族同胞来说,起义门社区给了他们家一样的归属感,他们也在用行动和社区一起共建美好家园。美美与共,大家齐唱同心曲、共绘同心圆。”魏玉萍说。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宏斌 魏萌叶 实习生 熊以琳)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
互嵌式发展 唱响民族团结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起义门社区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绘同心圆,共同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家园,是基层社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
我从事教育事业20多年,其中有过6年宝贵的援藏经历,这使我加深了对民族工作的感情,也深感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就是要推进各族同胞互嵌融合发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我认为,在今后的城市民族工作中,要持续探索构建超大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全心全意服务和帮助外来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努力推动城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宏斌 魏萌叶 实习生 熊以琳 整理)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