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数民族事务受理点和服务窗口、一条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维权热线电话、一张社区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卡、一个少数民族之家……
“四个一”少数民族服务平台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得以普遍搭建。在此基础上,云南的27个省市区三级联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依托自身优势,上演城市民族工作的探索创新之路。
在云南省昆明市,一些社区里有了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群众工作室,有了少数民族居民文明素质培训学校,有了“网络化”文化学校,有了社区手机报,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社区服务体系。
创新,在城市民族工作的社区探索中,新鲜而又不失功效。
工作室走进社区
走进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复兴社区,拥挤的人群,使得这个闹市中的社区多了几分活力。
除了日常的社区管理工作,作为第一批省市区三级联创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复兴在2年的创建活动中,不断出新招。就在今年,社区开办了4个工作室: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群众工作室。
社区居民赵世忠,早年患病,是一名下岗工人,却靠个人兴趣,掌握了一手名为“铁皮雕刻”的绝活。社区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帮助他创业,在市场上创立品牌,现在他成为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典范。
赵世忠金属画工作室就在社区。他对社区的残疾人、下岗工人以及感兴趣的居民进行金属画技艺培训,社区则以工作室为平台,建立残疾人、下岗工人帮扶点,帮助他们走上创业或再就业之路。
此外,社区还有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社区居民钟民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为社区的青少年儿童、空巢老人以及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社区探索专家进社区服务的新路子,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社区还据此专门建立了青少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档案。
社区书记、主任吴燕介绍,社区还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室,请永宁清真寺主任桂俊文负责。社区以桂俊文民族宗教工作室为阵地,面向社区少数民族以及宗教人士,定期开展讲座,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团结稳定。
陶密琴原是社区书记、主任,退休后居住在复兴社区,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有相当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据此,社区开办了陶密琴党群谈心工作室,探索社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新举措。
见到陶密琴的时候,她正在跟两个社区的少数民族妇女谈心。
62岁的熊伟民是社区内的景颇族,她告诉记者,隔三岔五她都会来社区,用用电脑,看看书,她还参加了社区的文艺团,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不仅在复兴社区,同属碧鸡街道办事处的金碧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民族宗教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社区办起学校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创建中,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办各种长短期的培训班,“学校模式”走进社区。
金碧社区利用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资源,邀请相关专家、志愿者在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文明素质培训学校每月定期对少数民族进行政策、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等讲座,或进行就业技能、生活常识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在城市生活的整体综合素质。
社区书记、主任周莉介绍,社区今年开展了10次相关培训。
外来务工的一个傣族小卜哨印象最深的就是社区开展的“心灵手巧,编制美好”的民族手工艺技能培训,她学到了丝网花的制作,这让身在异乡打工的她十分激动,学到技能,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让她觉得有了家一般的温暖。
复兴社区则针对社区有26名少数民族孩子周末或节假日由于各种原因家长无法正常照看的实际,成立了社区“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每逢周末,社区就把这些孩子集中到文化学校,聘请教师帮他们补习文化课程,并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与此同时,社区还开起了“网络化”培训学校,有了电子阅览室,居民共享信息资源,了解新型信息。社区的大爹大妈们对此积极性极高。
“学校”、“协会”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在社区得以创新,更多的关怀帮助给予少数民族群众,让他们真正在城市找到家的温暖,在城市得以立足。棕树营街道办事处的棕树营南区社区近日还举办了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居民技能培训,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帮助。
“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大城市不容易,有一技之长在城市生存就不成问题。”省民委监督检查处调研员六茸农布如是说,少数民族群众有梦想,就要为之奋斗,使自己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大城市生活,从职业、身份上向城市人迈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多,对城市民族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技能培训在城市社区不断推广,为少数民族在城市“扎根”提供一个基础。
“社区举办技能培训,给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要把这些技能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力争成为城市里知法懂法的幸福新市民。”昆明市民委城市民族工作处处长沙雁说道。
此外,社区还积极创新民族团结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以“月月都有主题活动”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
志愿者活动、民族服饰展、厨艺大比拼、文化广场、“大家乐”娱乐活动等等,多举措下,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在城市中传递,少数民族群众幸福的笑脸在城市社区绽放。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