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始建于1909年,是一所由汉族、彝族、哈尼族、回族、苗族等25个民族的孩子同聚一堂的大家庭。在这个多元的大家庭里,六年级的武福缘学会了讲普通话,更是交到了许多好朋友。
武福缘是一名傣族学生,幼时随父母从西双版纳迁居易门县城。刚入学时,他不太会讲普通话,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别提在班级里大声说话。留意到了武福缘的烦恼,老师鼓励全班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用普通话交流,并推荐武福缘参加了学校的“国学经典代代传”经典诵读社团。一次社团活动中,老师特别点名让武福缘上台展示。怀着忐忑的心情,他站了起来,意想中的窘迫和尴尬却没有出现:台下是同学们认真的眼神和老师鼓励的目光。他磕磕绊绊完成了诵读,心里却一点儿也不沉重。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武福缘不再畏惧在同学们面前开口,性格也越来越活泼了。
如今的武福缘,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主动参加了学校的“泉源之声”广播站,成为一名小小的播音员。在广播站,武福缘结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他们会主动帮助武福缘练习普通话,武福缘则会利用课余时间教大家吹奏他最喜爱、最拿手的葫芦丝,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的磨合,在全体广播站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泉源之声”广播站真正成为了同学们心灵的窗口,不仅推动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传播高尚的思想品德,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成为了宣传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深受老师、同学们喜爱。每天,武福缘听着自己的声音清晰地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回到家里,武福缘也当起了家庭推普员。他跟爸爸妈妈说:“在我们学校除了我,还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有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苗族等等25个民族呢,虽然大家民族不同、风俗不同,但是大家都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普通话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我们都要讲普通话。”就这样,在武福缘的带领下,全家人都讲起了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了学校、家庭沟通的桥梁。而在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和武福缘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民族团结的小使者。
多年来,学校以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为抓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构建互嵌式的校园环境。老师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和习惯,让各民族的孩子共同学习、一起实践、取长补短,形成“共学、共乐、共育、共享、共进”的良好氛围。孩子们在学习中不仅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也在心灵深处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来源:云南网,易门县委统战部供稿
编辑:丹霖
校对:张媛
监制:刘瑜澍
审核:杨林黎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